自闭症早期的表现,八大行为需警惕(自闭症的前兆表现有哪些症状)
导读阅读前请点击“”,每天都会定时发送自闭症的相关文章,让我们一起关怀来自星星的孩子~伴他们成长唷~当一个可爱的小生命降临世界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尝试用感知来接收外界带来的信号,通过这些信号的传递逐渐一步步成长。然而像星星一样独自在黑暗中闪烁的星孩...
阅读前请点击“”,每天都会定时发送自闭症的相关文章,让我们一起关怀来自星星的孩子~伴他们成长唷~
当一个可爱的小生命降临世界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尝试用感知来接收外界带来的信号,通过这些信号的传递逐渐一步步成长。
然而像星星一样独自在黑暗中闪烁的星孩,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感觉统合功能的异常。某些感觉统合功能过度地强烈或迟钝导致功能的异常。要光看外表,与普通小朋友没有什么区别,但在某些行为表现上却有着与众不同。自闭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对患儿而言,一切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其生活状态遭受着很大的影响,自闭症的征兆通常在孩子早期就有所表现。那么,宝宝早期如何识别有没有自闭症呢?
当宝宝出现以下特征时,家长们需警惕:
1、不对视
一般宝宝在被投食时都会跟爸爸妈妈目光对视进行眼神交流。
而自闭症宝宝就很难与他人进行目光接触。
2、不认人
6个月左右的宝宝一般就开始认生,能分辨爸爸妈妈与陌生人。
自闭症宝宝则分不清。
3、不爱抱
很多宝宝喜欢被人抱起来,常常会伸手要爸爸妈妈抱。
可是自闭症宝宝对拥抱的反应很淡漠,不期待也不主动要抱抱。
4、不爱说话
12个月左右的宝宝基本会说爸爸、妈妈、抱抱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词。
可自闭症宝宝这时候一般不说话,也不与别人互动。
5、不爱玩具
很多宝宝在小时候都是喜欢玩玩具的,比如:玩偶、积木、赛车等玩具。
自闭症宝宝却对玩具都不感兴趣,反而对瓶盖、塑料瓶等产生依恋行为。
6、不合群
大多数宝宝都喜欢跟同龄宝宝一起玩耍,并且会一起分享开心的事物。
然而自闭症宝宝不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总是经常一个人独处。
7、不回应
10个月左右的宝宝听到大人们叫自己的名字,都会看过去,朝宝宝微笑,宝宝也会笑着回应。
但是自闭症宝宝却充耳不闻,对他人的呼唤并不做出反应。
8、不爱动
一般宝宝会用小手指着喜欢的东西,对不喜欢的事物也会摇头抗拒。
自闭症宝宝则很少用点头、摇头、摆手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对周围的动静漠不关心。
自闭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报告援引美国最新统计,自闭症儿童发病率已由2009年的1/88,上升至现在的1/45。报告称,中国自闭症发病率达0.7%,目前已约有超1000万自闭症谱系障碍人群,其中12岁以下的儿童约有200多万。 自闭症对很多患儿及家庭来说影响是比较大的,看着别人家的孩子活泼可爱,然而自己的孩子沉默不语,不愿与他人交流,这让很多自闭症家长感到很束手无策。那么,当家长发现宝宝出现自闭症时,需要做些什么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呢?
1、调整心态,及时就医
家长发现宝宝有出现自闭症症状时,应该调整好心态,带宝宝去专业医院做评测,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抓住黄金干预期,进行干预训练
自闭症治疗的年龄越早,孩子改善程度就越明显。家长需要积极寻找专业帮助,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障碍情况和专业人员建议制定孩子的干预训练计划。
3、选择合适的康复机构,积极配合
选择一家适合孩子的康复机构,家长应亲自学习自闭症知识及家庭教育技能,积极配合老师的治疗,共同参与干预过程。家庭与机构相结合,这样孩子的康复效果才会有明显的改善。
4、重视家庭干预,康复训练不可松懈
家长要树立孩子康复的信心,对孩子的康复要有耐心。孩子康复的希望不能只寄托于机构训练,家长始终是孩子康复路上最得力的帮手,所以家庭干预至关重要。家长需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与孩子一起进行干预训练。
写在最后
家长平时应该要多孩子的成长,多与孩子互动,多培养孩子的兴趣,认真观察孩子的生活细节,去留意他们的一举一动。这样才能在宝宝早期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治疗。自闭症孩子的康复之路,也许会面临很多困难与挑战,但家长要调整好心态,积极配合干预治疗。
片:摄网正版库
责任:觅健星小编
文献参考:
1.孤独症支援网
早发现,早干预!三种简单方法识别早期自闭症
:东莞时间网-i东莞
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主任医师张玉琼提醒,希望家长自闭症早期“五不”行为,学会识别自闭症,“早、早识别、早发现、早干预,自闭症患儿需要家长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张玉琼介绍,孤独症(又称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组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性障碍,多发生在婴幼儿时期。比如名不应声、经常不搭理人、蜷缩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眼神交流、也不愿意说话等等,都是自闭症患儿的真实写照。
现实生活中,由于认知有限,家长往往很难加以判断。然而,如果家长能尽早发现孤独症孩子的症状,就能争取到非常宝贵的就诊和早期干预的机会。
张玉琼给大家介绍了三种简单的早期识别孤独症症状的方法。
第一种
孩子有这些行为家长要注意
通过片早期识别,家长如果发现小孩有类似的症状,可及早告知医生,以达到早期发现的目的。(附一)
第二种
自闭症早期“五不”行为
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儿科学组提出的“五不”早期识别,如果小孩出现以下表现,则需尽早就医,做进一步筛查与诊断:
1.不(少)看:孤独症患儿早期即开始表现出对有意义的社交刺激的视觉注视缺乏或减少,对人尤其是人眼部的注视减少。
2.不(少)应:包括叫名反应和共同注意,幼儿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
3.不(少)指:孤独症患儿可能早在12月龄时就表现出肢体动作的使用频率下降,如不会点头表示需要、摇头表示不要、有目的的指向、手势比画等。
4.不(少)语:多数孤独症患儿存在语言出现延迟。
5.不当:孤独症患儿从12月龄起可能会出现对于物品的不恰当使用,包括旋转、排列以及对物品的持续视觉探索。
第三种
有以下表现或征兆要尽可能早地就医
美国儿科学会(AAP)提出的婴幼儿孤独症的早期表现。张玉琼提醒各位家长,平时需要更多儿童的表现。“如果有以下表现或征兆要尽可能早地就医咨询,进行诊断,以便及时进行早期干预。”
1.12个月大时叫他们的名字不回应
2.14个月大时不指向感兴趣的对象(如指向飞过的飞机)
3.18个月不玩“假装” 游戏 (如假装 “喂” 娃娃)
4.避免眼神交流,想独处
5.难以理解别人的感受或谈论自己的感受
6.言语和语言技巧落后
7.反复重复单词或短语
8.答非所问
9.因细微的改变而烦恼
10.有痴迷的兴趣
11.重复的动作,如拍打手,摇动,或旋转圈
12.对事物的声音、气味、味道、外观或感觉有不同寻常的反应
文字:钟晨
摄影:医院提供
:王宝光
儿童有这几个表现,可能是孤独症的“警报”,越早发现越好
什么是孤独症?
孤独症又称为孤独性障碍、自闭症等,是一类以社交交往和沟通障碍、狭隘兴趣及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目前是全球患病人数增长最快的严重疾病之一。起病于儿童早期,大部分3岁之内发病,男孩明显多于女孩,约2.6-5.7:1,全球患病率在1%左右。
在孤独症发展过程中,通常会带来明显的身体损伤,出现各种不良症状,因此家长需要多留意孩子的身体情况。如果发现孩子有一些异常的表现,需要提高警惕。
儿童出现以下异常表现,需警惕
1、孤独症的早期识别和表现
12-24月龄
1.不(少)看,指目光接触异常,孤独症患儿早期即开始表现出对有意义的社交刺激的视觉注视缺乏或减少,对人尤其是人眼部的注视减少。
2.不(少)应,包括叫名反应和共同注意。
3.不(少)指,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
4.不(少)语,多数ASD患儿存在语言出现延迟。
5.不当,指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及相关的感知觉异常。
2、社交和沟通行为发育轨迹
发育倒退
·可涉及语言、社交手势、运动等多个领域;
·可突然发现,也可逐渐发生;
·平均发生年龄为19-21月龄;
·在孤独症中有发育倒退的发生率约为30%。
孤独症的高危因素
·兄弟姐妹中有孤独症患者。
·有精神分裂、情绪障碍或其他精神及行为问题家族史者。
·父母年龄过大。
·具有某些遗传易感性的人:如患有唐氏综合征和Turner综合症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患孤独症谱系障碍。
·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孕期使用了丙戊酸制剂进行抗癫痫治疗。
孤独症早期干预七原则
1、早开始:干预越早越好,确诊患儿立即干预,对可疑的患儿也应及时进行干预。
2、科学性:使用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方法进行干预。
3、系统性:干预应该是全方位的。
4、个体化:在充分评估疾病和各项功能的基础上开展有计划的个体化训练。
5、家庭化:强调和鼓励家庭和抚养人积极参与干预。
6、社区化
7、长程高强度:保证每天有干预,每周的干预时间在20h以上,干预的整个时间以年计算,早期干预疗程持续2年及以上。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健康乐园)
找、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