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是什么意思,心理学中的“爱自己”是什么意思?
导读爱自己是终身浪漫之始——奥斯卡.王尔德“你要学会爱自己”是最近几年经常在各大、综艺、情感类谈话节目中听到的一句话。这句听起来像是废话,谁还会对自己不好,谁还不会爱自己了?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吃顿好吃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就是爱自己吗?如果...

爱自己是终身浪漫之始——奥斯卡.王尔德
“你要学会爱自己”是最近几年经常在各大、综艺、情感类谈话节目中听到的一句话。这句听起来像是废话,谁还会对自己不好,谁还不会爱自己了?
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吃顿好吃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就是爱自己吗?
如果是这样——
为什么有时候买了想要的东西、吃了一顿大餐,过不了多久还是觉得不快乐?觉得这样的行动似乎没什么持久的效果?
事实是,鲜有人能真正做到爱自己,而我们的很多心理困扰便源于不会爱自己。我们邀请到两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来谈一谈什么是爱自己,如何才能做到爱自己。

@心理咨询师 杨睿
我觉得爱自己需要一个前提,就是首先你得有一个自己,什么叫有一个自己呢?就是大致上能够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想要什么?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同时你明白你自己跟别人的边界是在哪里,哪些是你自己的需要,哪些是别人的需要。其实这些都需要一个持续的一个不断向内的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你愿不愿意为发现的过程去付出,或者去承担相应的责任,真正能给你一个答案的可能也只有你自己。
当上面说的这些你都比较清楚的时候,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如何爱自己。这句话不仅仅是头脑中的道理,它更多的是一种体验和能力。
1、 需要什么体验?
当你想爱自己或者想爱别人之前,首先要有被爱的经历和感觉。你自己心里面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别人曾经这样对待过你。就像心理学里面有一句话说,只有被恰当对待的人,他才能够恰当地对待别人。你要有这个东西,才能够给自己或者是给别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你去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然后去看你现在的人际关系,如果你觉得你的家人或者你身边的人对待你的态度跟方式,不是爱,或者说不够爱的话,你可以先去尝试把自己放到一个足够有爱的亲密的关系里面,先让自己有那样的体验和感觉。

2、如何判断自己在爱的关系里?
你怎么能够知道自己在爱的关系里面?一个判断标准是:你在这个关系里能不能够更安全地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然后成为你自己,成为你自己希望的样子,而不是你只能去成为别人希望你成为的样子。当然这也有一个前提,你发展跟成为自己那部分相对比较健康。你的行为不会伤害到别人。
3、 需要什么能力?
第二部分就是我们要分清爱自己和让别人爱自己的区别。爱自己首先是对待自己的一个态度,而让别人爱自己则是需要让别人来满足自己的一种期待和需要。
这种爱自己的态度,我觉得首先要建立在觉察和接纳的基础之上,毕竟一个人对自己的情绪情感,行为以及每一个想法保持觉察是比较困难。但同时它也是一个人真正能够为自己负责的一个重要前提。而接纳态度并不是说对自己的一些问题和困扰有一种听之任之,或者是放任自流,而是说你能够客观得不带评判得去面对跟呈现自己的所有的感受和经验,无论是一种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你可以不去刻意回避,否认它,你可以给自己一个深入理解跟了解它的机会。
什么叫不带评判的觉察和接纳?比如有的人他会觉得自己有拖延症,然后特别不能接受自己做事情不能按照计划来,一拖再拖。都不能接受自己好像就更不能说是爱自己了。有可能你越不想让自己拖延,你有可能就会越拖延。因为这种逃避或者否认的态度,可能会让你特别的想在短时间内去消除这个困扰,消除这个行为给你带来的焦虑。
但实际上你越让自己离这种感觉,这个问题越远,你可能就越错失真正感受跟理解他的一个机会。因为任何的一种行为和情绪体验发生在一个人的身上,它必然有它背后的一个成因,以及它内在的一种体验,它会带给你一种信息。如果你想真正的去改变它,你首先得允许自己了解他,了解你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他应该会变成你可以觉察跟感受的一个部分,而不是被你排斥在一个心理范围之外的一个部分。只有你真正能够允许它成为你自己的体验的一个部分的时候,你才有机会了解和改变这个行为。

当然爱自己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说你可以允许自己有一些不够完美的地方。因为很有可能有些问题,你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探索和努力,仍然没有办法完全的解决和消除。但这个时候可能你自己的心态会发生改变,你可以允许自己和这样的问题跟焦虑和平共处,它的存在已经不再对你造成一个很严重的困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爱自己并不是说要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而是让自己变得更加完整。
@心理咨询师-钱仁琳
「爱自己」其实是一个很西方的概念。
在传统强调群体性的东方社会对于「爱自己」或是「对自己好一点」这方面的概念,往往会变形、成为满足物质上的需求。
就像「为孩子好」的概念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时,东西方的父母会做的事情就很不一样,大部分东方的父母还是会偏向物质上的给予、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要。所以也难怪大家在听到「爱自己」或「对自己好一点时」,常常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满足物质的欲望,也不清楚这样是否就是爱自己。
其实满足自己物质的需求并没有对错,尤其对一些长期压抑自己需求来照顾別人的朋友们,愿意在自己身上花钱,是意义重大的一步。上面提到的一些例子,也都是照顾自己的一种方式。
只是爱自己有更深的意义在背后:
看见真实的自己并且接纳自己。

试着想像一下:
假如我们可以把你自己复制一个出来,
放在你旁边,你愿意跟这个人(也就是一模一样的你)当朋友吗?
这个人有着跟你完全一样的外型跟个性,可能觉得自己很胖、可能常常觉得自己很焦虑或情绪低落、可能觉得自己常常做蠢事等等。
你愿意看到这个自己,接受他就是这样的人,甚至进一步去爱他、拥抱他吗?
试着想像一下:
如果你说连自己都不愿意跟这个自己做朋友,
那么买个东西给自己或是吃顿大餐又怎么会让自己爱自己呢?
每个人都有所谓的缺点,或自己不喜欢的部份。我们会很自然地回避去看这些部分,因为那让我们感觉不愉快、威胁到我们的自我形象。
可是別忘了:
不完美本来就是我们的一部分,或是身而为人都会有的一部分,也正是这些部分让我们每个人都各有特色。
有位失恋的朋友一直表示她有多痛恨前男友的狠心离去、前男友是怎样的负心汉跟背叛者。
这样的愤怒与怨恨
阻挡了她继续前进、
阻止了她开始新的生活与可能性。
表面上看起来是前男友的所作所为让她愤怒,如果前男友不这样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如此这样等等。但她这样告诉自己的解释并没有让她好过,反而更是整天被仇恨跟报复的想法萦绕着。
这样的情况持续着,一直到某天,她忽然理解到,她的愤怒其实是来自于自己的害怕,还有她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是不好的,但她不敢去面对这个「我不好」的感觉。前男友的离开似乎在证明「我不好」,而她其实内心也真的觉得自己不好。
但当她看到这个觉得自己不好的部份时,她的愤怒开始减缓,她允许自己去面对、体会这个「我不好」的感觉,并且为这个一直以来觉得很委屈的部份好好的哭了一场。
最后她有了新的决定,她说这就是她,不管好不好都是她的一部分。
很奇妙的是,当她做出这个决定后,那个「我不好」的感觉竟然消失了,而她也不再被报复前男友的想法纠缠了。
当你能不再逃跑、转身面对你害怕的自己,
好好看着他并且接受他时,美丽的事情就会发生。
现在,
转身看看你旁边一模一样的你,
告诉他:
「虽然你___________(这边请填上你对自己看不顺眼的部份。如果太多请分批讲),但我还是爱你跟接受你」
然后给自己一个真心的大拥抱!
这,才是爱自己!
最后来谈一谈心理咨询是如何帮到一个人更好地爱自己呢?
心理咨询是为我们的来访者提供一个安全开放和真实的关系。就像上面提到的,如果你首先想有一个被爱的体验,那么你可以去尝试把自己放到一个爱你的亲密关系里面。心理咨询也是属于这样的关系。
首先什么是安全的关系呢?在咨询中,不会担心你的咨询师由于一些情感或者是立场的冲突,有一些你不方便讲的话,咨询师会鼓励你去谈你自己最真实的感受,你可以去把自己最真实的样子呈现出来,不会担心你跟咨询师有一些利益的冲突,不用担心咨询师会评判你。
其次什么是开放和真实的关系?在咨询的过程中,在你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咨询师不会刻意的去忽视或者回避某些话题,特别是可能你觉得有些痛苦或者是羞耻的部分。当你跟咨询师建立起一个比较信任的关系的时候,你就会慢慢的有这个机会去讨论它,理解它。

而且,真实也体现在我们不会刻意的去忽视回避一些所谓负能量的感觉。我们不会去回避一些来访者跟咨询师的冲突,当你对咨询师很不满很愤怒的时候,这些也是有一个空间,有一个机会去谈的。当你在咨询中不断能够得到咨询师的及时的回应,你对自己的感觉,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成长经历便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那么这种被理解被接纳的体验,可能也会改变你日常生活跟其他的人际关系。
所以咨询关系跟你其他的一些亲密关系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咨询师会努力的把所有的注意力和目光都集中在你自己的身上,这其实是一种更高效率的更高频率地让你自己自己的体验。这个是跟你日常其他的关系是很不一样。
“虽然你懦弱胆小,内向,不自信,有痘痘,没有勇气,但是我还是爱你,亲爱的自己,我爱你,我接纳你,我就是我。”
——@coffeeorbeer
“虽然你习惯性依赖别人,占有欲强,自私,敏感,不算善良,但我愿意相信你真的有跟别人说的一样那样许许多多的优点。好还是不好都是你的一部分,好和不好才组成了独一无二的你,所以我爱你并且接受你。”
——@贝壳贤_BAEK
“虽然你爱拖延,爱逃避,怕承担责任,但我还是接受你爱你!”
——@人在哪里
8月,我们来一起好好学习爱自己。给你们一个大大的拥抱。


我们是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拥有800+位海内外心理咨询师,只有约10%的申请咨询师能够通过面试考核;目前为止简单心理已为40万+人次提供了高质量心理咨询服务。
寻找属于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欢迎来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体验哦, 回复“心理咨询”即刻获取更专业的心理援助吧~
心理学简史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有一句著名的评论:「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1910年当他说这句话时,距离1879年威廉·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刚刚过去30年。
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直到现在,艾宾浩斯的这句评论,尽管依然在各大《心理学史》的教科书序言中,频繁出现,但是,要突破当代史去看心理学,必须得从它“漫长的过去”开始说起。
一、心理学“奇点”
宇宙物理学中,关于宇宙的起源有一种假说,就是众所周知的「大爆炸宇宙假说」。这种假说认为,宇宙以及时空的起点,是从一“点”的“大爆炸”而后膨胀形成的。现在的众多天文观察,发现宇宙确实在膨胀,也从逻辑上验证这种假说。
而最初的这一点被称作“奇点”。人类通过数学的工具,大致计算出,从当前到“奇点”,宇宙的历史大约长达138亿年。
如果问你,人类历史从哪一刻开始?换句话说,人类的“奇点”发生在什么时候?你会如何回答?
人类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这样回答:当智人开始使用「虚构故事」,通过「想象的现实」组织起来,发明了许许多多的行为模式,并由此来认识世界时,当今的人类正式诞生。这段人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7万年前。赫拉利把7万年前的这次人类“奇点”称为「认知革命」。
接下来的问题是,心理学的历史从哪一刻开始?心理学“奇点”发生在什么时候?有了上述铺垫,我相信,你的答案一定不再是1879年。
但答案似乎没有那么简单,心理学奇点或许发生很早,或许至今还未发生。
二、腾、灵魂与死亡
从7万年前到7千年前,人类历史经过了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发展,在这个时期,诞生了最早的人类文化现象——腾。
至今,这类文化现象依然生气蓬勃,例如,我们相信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腾文化最早的含义是「记载神的灵魂的载体」,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人类由于对抗自然力量的不足,产生迷信某种自然现象或某种祖先、亲属、保护神的象征,从而产生的一种符号系统。
这种符号系统的产生,从某种程度上,和尤瓦尔·赫拉利认为人类历史的起源是「认知革命」,而认知革命中,人类发展出最重要的能力「相信虚构故事」是同一件事。
人类正是相信「腾」,以及腾背后的故事,从而有了信仰,有了团结起来,对抗自然力量,并消灭异己部落的能力。
尽管「腾」在人类历史上,深远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化、艺术,甚至生理等方面,但它的起源并不意味着人类开始探索内心主观世界。它是前心理学历史上,一支重要的影响力量。
在「腾」的含义中,核心的部分是「灵魂」,而灵魂是最早和人类「意识」相近的概念。
人类学家通过考古研究,推测灵魂的观念发源于25000年至50000年之间。原始人类产生灵魂观念,源于对死亡的恐惧和迷惑。
在25000年前,原始人类的朴素观念中,灵魂具有强烈的物质特征,具有古典朴素唯物主义的特色。人们常常佩戴一些精心雕刻的动物牙齿、壳、皮毛等物质,以此寄托已故祖先的灵魂。
直至公元世纪前后,哲学的发展、宗教的产生,人类的灵魂观,逐渐趋向于“非物质化”的精神统一体。哲学领域的典型代表是柏拉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的灵魂说,是灵魂永恒说(这听起来很美妙),也就是说,灵魂是生物躯体内在的规则和信息。柏拉认为,灵魂并不是永生(生物躯体会腐化),但却是永恒的(内在规则和信息永存)。
关于灵魂如何永存,后世又演绎出不同的观念,例如:
(1)死后休眠和复活。人们相信未来某个特定时刻,人类可以复活(或是灵魂附体于新的躯体),这类观念至今依然在传承。在《圣经·新约全书》中记载,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身体复活。至今,世界各地依然有许多基督教徒,在每年春分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庆祝这一节日——复活节(Easter Day)。
在这一天,美国人会以羊肉和火腿为主食,以巧克力和糖果作为装饰彩蛋,庆祝这一象征重生与希望的节日。
(2)死后成鬼魂。先秦时期的东方思潮中,认为存在鬼魂的典型代表是墨家,在《墨子·明鬼》中,墨子明确声称,鬼魂不仅存在,而且能对人间的善恶予以赏罚。这也多少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死者为大」的思潮——毕竟死者的灵魂变为了鬼魂,而鬼魂是人间善恶的赏罚者。
死亡成为了灵魂(意识)探讨的源动力。毕竟人生短暂,我们的主观意识能否延续,是每个人类无法逃避的终极关怀。
关于死亡的研究,只能用一句经典的废话来阐释:「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表明死后还有生命,也没有证据表明死后没有生命」。
毕竟,死亡是一场无法做「对照实验」的生命现象。于是,许多哲学家、科学家们开始人类的濒死体验,妄从中获取灵感,以解释死后的世界。
可是这类探讨多数停留在玄学层面,唯一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来自,自然科学的科普作家卡尔·萨根,他认为:濒死体验,其实是对出生体验的记忆。但这类解释,让好奇死后世界的人类失望了。
三、梦与幸福感
死亡的不可避免与无法研究,使得人类对意识(灵魂)的探讨,转向当下(现世)。当下体验中,最令人迷惑不解的主观现象,是梦。
梦也是现在的心理学教科书中,必然出现的一小节,它被划分到「意识」这一章节里,也就是说,当代科学普遍认为,梦是一种意识现象。
关于梦的思想,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6000年,亚述人在黏土板上创造的“梦书”。他们用最为古老的方式,记录了死亡之梦、掉牙和脱发之梦。
中国人最熟悉的释梦著作是《周公解梦》。有意思的是,在百度百科中,「周公解梦」这个词条后,括号注释为“民间习俗”。也就是说,这并不是一个严肃的探讨或哲学的思辨,而是一种民间流传,使用梦来占卜凶吉的安慰剂。
所以,受限于古人的科学技术和观测手段,人们对梦的推测,长时间停留在此类玄学层面。
直到有一天,影响当代文化许多方面的重磅人物,众所周知的弗洛伊德出现了。中国人除了周公解梦,最熟悉的关于梦的著作,莫过于弗氏的《梦的解析》。
关于弗洛伊德的学术贡献,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他最为突出的贡献,不只是解释了梦的原理,而是首次让人们意识到,人类的大量行为模式,并不完全受控于,我们可感知的意识,而往往受制于我们感知不到的「潜意识」。
弗洛伊德用“冰山模型”的比喻声称,人类的潜意识,就像隐藏的水面之下的冰山一样,占据了人类行为模式驱动力的绝大部分。
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说,弗洛伊德提醒人类——我们活得并不明白。
这一思潮下,人类感到疑惑——怎样叫活得明白呢?换句话说,人生意义在哪里?人类主观体验的质量提升,以什么为标准?
针对这样的思考,人类发明了一个新概念——「幸福感」。
这种思考,其实远早于弗洛伊德。
在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讲出那句惊世骇俗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之前,人类没有「幸福感」的概念。人们忙着生、忙着死、忙着斗争、忙着繁衍;面对死亡的威胁和生存的焦虑,人类通过腾和关于灵魂的观念坚定信仰,团结力量,安慰心灵。
直到这句振聋发聩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诞生,人类关于「幸福感」的,才慢慢展开。关于人类主体性,人类主观经验的探讨和,越来越多。
在东方早期的思潮中,关于幸福的追求,不同“家”给出了不同看法,老子在《道德经》中声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幸福的典范。庄子认为“精神上逍遥自在,在现实中不依赖任何外力的自由状态”是幸福。
单个个体的幸福总是不太相似,心理学与社会家们却企给出关于幸福的统一答案。
在工业革命时代,人类给出的答案是「发展生产力」,马克思那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统治了资本主义的关于幸福总的看法。
可是这一切到今天开始发生变化。
21世纪关于「积极心理学」的浪潮中,人类对于幸福感讨论达到巅峰。随着物质的不断满足,人类精神生活却陷入倒退的境地,以抑郁症为代表的精神障碍高发,人们面临“高收入陷阱”。
人类社会陷入一种「疯狂挣钱,又疯狂用钱来治病」的迷之循环中。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后的西方发达国家,收入和幸福感出现负相关——挣钱越多,人越痛苦[1]。
自此,心理学进入“文艺复古时代”,在东方已经式微的禅宗和佛教,被似乎走到死胡同的西方科学心理学青睐。
围绕佛教禅修而衍生出,一系列提升当下幸福感的心理学研究与实践。
例如,正念减压疗法(MBSR)、正念认知疗法(MBCT)、辩证行为疗法(DBT)和接纳承诺疗法(ACT)等各种衍生品在西方世界掀起浪潮。
这起心理学的“文艺复古”浪潮提示人们:我们越是努力追求幸福,就越会长期遭受痛苦的恶性循环。所以,面对远处美丽可人的“幸福感”,不要追。
劝告人们不要追求远方的功名利禄,当下,这怎么看怎么像封建时代,东方统治者运用佛教进行思想教育,稳固统治的手段。可是,这看似是宗教、玄学的“文化倒退”,却并没有遭受科学至上的西方精神反对,反而被奉为圭臬,背后的根源在于「实证主义」。
四.实证主义与心理学的灭亡
讲到实证主义,终于要引出心理学科班出身的朋友,期待已久的人物——威廉·冯特。
当前所有教科书,都会告诉你,心理学的历史发源于1879年,以威廉·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
在我看来,这一说法要略作修改,这并不是心理学的发端,而是「实证主义的科学心理学」的发端。
而「实证主义的科学心理学」是基于近一个多世纪,实证主义的科学共同体,在心理现象领域研究达成的共识。这一概念远小于「心理学」这三个字本来的含义。
这也是开篇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缘由。我们站在了当代实证主义的思潮里,自然只把这短暂的实证主义实践当作是「心理学」,而以往的一切,都纳入了「前心理学」。
在当代的话语体系中,冯特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另一位早于冯特的人物不容忽视,大家可能对他会有些陌生。他叫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法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与实证主义之父。
实证主义思潮最为重要的奠基人,就是孔德。
他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叫“三阶段法则”,用以阐释人类精神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神学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一切事件都被归于上帝和神灵的活动。
第二个阶段是“形而上学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上帝或神圣的力量的意志被抽象概念所取代。
第三个或“实证的”阶段,是当科学的解释取代了形而上学的时候所达到的。
这三个阶段的发展,符合我们对人类对心灵探索的历史探究。
他的第二项重要成就是对科学进行了分类,从一般性到复杂性不断增加(也参考历史概念的演化),孔德提出了一个科学学科的分类表。
在所有学科中,最具有一般性的科学是——数学,也是历史上最早成为实证科学的科学。
数学之后,是天文学,随后是物理学、化学、生理学。
而复杂性最高,实证科学复杂性的终点,是孔德创立的社会学。
在孔德的科学分类中,并没有心理学的一席之地,他认为人类的心理过程,应该被视为人类生物学(“生理学”)的一部分。
自1830年,孔德著名的《实证哲学教程》出版以来,至1879年冯特开创实证主义科学心理学,这期间,人类关于心理过程的生理机制研究,硕果累累。
这其中不得不提的名字有: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Webber E. H., 1795-1878)、费希纳(Fechner, 1801-1887)、赫尔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 1821-1894),英国内科医生托马斯·扬(Thomas Young, 1773-1829),法国外科医生弗卢龙(M. P. Flourens, 1794-1867)等等。
他们共同奠定了人类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探讨,从人的感觉测量,神经冲动的电信号测量,到最为重要的人类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定位——大脑,这些奠基性成果,对1879年后,人类科学实证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美国生理心理学家拉什利·卡尔·斯宾塞(Lashley Karl Spencer,1890~1958)、法国神经学家布洛卡(PierrePaul Broca, 1824-1880)、德国学者威尔尼克(Wernicke.C.)、艾宾浩斯(H.Ebbinghaus,1850-1909)、卡尔·斯顿夫(Carl Stumpf,1848-1936)、屈佩尔(Oswald Kulpe,1862-1915)等后继者们,丰富和完善了人类从感知觉到记忆、认知、情绪、动机甚至人格与社会性的生理基础。
这些生理心理机制,为日后的心理治疗实践打下了根基,当前的重症精神障碍治疗中,无论是作为终极手段的电痉挛疗法(ECT),还是不断更新换代的精神药物治疗,都离不开对大脑神经活动的干预。
在当前的心理学学术圈内,也免不了存在如此的鄙视链,研究大脑机制的处于鄙视链顶端,而跟随约翰·华生,探讨人类行为的,处于鄙视链的底端。
当代实证心理学,依然是一门生理学掌握最大话语权的学科。这印证了实证主义之父孔德的高瞻远瞩——人类的心理过程应该被视为生理学的一部分。
但话语权的集中,并不意味着当代心理学没有走向多元发展,相反,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内部的统合力在不断减小,而心理学走向分裂的趋势愈发严重。
自1892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以来,由最初的18名会员,如今有了84400名会员,55个分会,一项国际调查显示,全世界心理学家总数大大超过了50万人。
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雷蒙德·福勒(Fowler, 1990)在就职演说中谈到,心理学是一门“核心学科”,它提供其他学科所用知识的基本核心。换句话说,心理学在发展中,不断与其他学科融合。奥尔特曼(Altman, 1987)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学内部强大的“离心力”。前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詹尼特·斯彭斯说:“心理学还会具有向心力吗?”他“悲观地”认为,不会了,心理学在走向分化。
斯科特(Scott,1991)曾断言,各大高校的心理学系前景可能不容乐观。他设想,到2050年,当前这样组建的心理学系会成为历史——生理心理学将会在医学院讲授;认知心理学会成为认知科学的一员;社会心理学一部分会融入社会学,另一部分会融入实践应用为特点的职业院校;而临床心理学则成为医学院的一个专业。
从孔德到福勒、斯科特,之所以众多实证主义科学家,对「心理学」的未来持悲观态度,归其根源,还是源于「心理学」缺乏一个核心探讨的对象,或是对于本应属于「心理学」核心探讨的对象,「实证主义的科学心理学」没有给出答案,也似乎很难给出答案。
如果,这个本应属于「心理学」核心探讨的对象,算作是人类意识(灵魂)的话,「心理学的奇点」早已诞生于25000年-50000年前了,但这也意味着「实证主义的科学心理学」会逐渐消失。
如果,这个本应属于「心理学」核心探讨的对象,不该是人类意识(灵魂)的话。未来需要有一位如牛顿和爱因斯坦一般的人物站出来,告诉人们,人类心灵的本质是什么?从这个视角来看,「心理学的奇点」还未到来。
熊玲:心理学的象征意义
走近心理学的象征意义
前言
象征是人类力表现和传达内心活动与精神世界的媒介,象征于世间无处不在。心灵世界的无形无相,从古者至今人,都因此而不得不用各种力所能及,但又是曲曲折折的方式加以把握和表达,比如语言、物、梦、神话、童话、传说等等,可以说,所有的表达方式(甚至包括不表达)都是内心世界的“象征”。
精神分析对心理学最重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对人类梦幻生活及其无意识过程的揭示,而对象征与象征作用的心理学的理解与运用,则成为分析师接近无意识及梦的真正意义的重要工具与途径之一。
1, 象征的一般含义
Petocz在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与象征作用》一书中,总结了广义和狭义上的五种关于象征的定义。广义上的象征定义有四:
之一,将象征视为高级的范畴,如新康德学派;
之二,将象征视为符号的一种,欧洲符号学的创始人索绪尔即持这一观点;
之三,将象征视为间接表达的工具,如法国当代哲学家保罗.利科尔;
之四,将象征视为不可言说物的表达工具。
狭义的象征,是经典精神分析的定义:将象征视为无意识地制造的替代物。最的是象征过程的无意识本性,和什么内容的无意识本性被象征了。
象征定义的多种多样,导致了讨论和研究上的模糊。
但对于心理学与心理治疗更有意义的,是被视为符号之一的象征。例如“恋物癖”,其每一种被恋的物(动物饰品、胸罩、丝袜、高跟鞋等)都有它的特殊象征含义,如对胸罩的依恋象征对母亲或女性乳房的依恋,通过象征意义的联想,可以解读到恋物癖患者的性心理障碍是固着在口欲期。
2,象征在心理分析中的地位与作用
象征,包涵了感觉和意象。
象征对于心理世界,犹如风景区的景点。象征作用对于被分析者的心理探索,或对患者病症的无意识动因探索,犹如黑夜的光亮。
介绍几个顶级心理学家关于象征的重视:
·弗洛伊德理论中的象征:象征是压抑的产物,只有被压抑的才能被象征。
他认为象征物与被象征物存在着某种固定的、对应的关系。在其《精神分析引论》中,将梦的元素与对梦的解释之间的固定关系称为一种“象征”的关系。
象征含义的三个特征:固定的意义;无声的言说;遗传的。
注重:“一般象征”、“特殊象征”、灵活性。重视梦象征的愿望压抑。
·荣格理论中的象征:一种东西,如果我们不能或不能完全按常规对它作出合乎理智的解释,同时又仍然确信或直觉地领悟到它具有某种重要的、甚至神秘的(未知的)意义,它就被视为一种象征。简单说,象征的就是模凌两可的东西。
荣格是在研究无意识原型的过程中发现象征的。这也提示了要揭示人的精神(心灵)活动,必须理解象征的意义,懂得象征性语言。
象征的意义:象征就是一种“有意义的意象”,是促使心理变化的工具。梦使我们的意识与无意识沟通,但它使用的是象征语言。象征具有超越功能、整合功能。他晚年所著《人及其象征》中谈到,象征的意义却使人生机盎然;象征不仅是人认识自己的钥匙,更是人自我实现的灯塔。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寻找和制造象征的过程;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用新象征取代旧象征的历史。
注重:原型、原型意象、阴影、人格面具。。。的治愈功能。赋予象征以某种建设性意义出发。重视梦象征的预示性、目的性。
·拉康理论中的象征:社会的结构是象征的。象征秩序就是符号的世界、语言的世界、意义的世界。
对情结的研究,不同于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内涵,认为个人的心理是由社会结构无意识地决定的。发现,精神症的形成(如狼孩案例)源于“俄狄浦斯期阉割恐惧的未象征化”。精神患者所表现的种种幻觉妄想,是因他的内心世界,存在一个无法象征化的实际的事物。所以本应在象征中解决的阉割恐惧在适当的时候出现在了实在中。
(俄狄浦斯情结的核心是阉割恐惧。而人的正常成长,是以阉割恐惧的象征解决为前提。俄狄浦斯情结的顺利克服意味着认同父亲的法律。他还说,人人都是一个神经官能症,人只有进入象征秩序才能获得主体性)
注重:人的精神三结构“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中,象征的隐喻和换喻。早期心理创伤的修复,在于重建心理化或象征化功能。
3,对象征的解释方式
人的心理现实的象征,是通过意象实现的。所以,首先是对意象的感受和命名。
人的某种模式(如感觉)—→生动的意象,若被理解,则需发挥象征和抽象思维的功能。做好心理分析,必须熟练掌握象征理论,和累积象征解释的经验。
①梦象征。梦是通向无意识的最深刻的渠道。梦犹如:戏剧、寓言故事。。。。梦,是心理现实的象征语言。
需掌握的基础:熟悉精神分析。
②意象对话。感受“初始意象”;“意象命名”,“意象或能量转化”之工作。
需掌握的基础:多练习。
③意象画分析。经典的房、人、树;绘画治疗。
需掌握的基础:熟悉象征心理学。
④心理投射性测试。任何对象,当其作为象征的时候,都是人的精神的外化和显现。对投射性心理测试的感受与象征分析,包括心理剧、沙盘游戏、色彩性格、星座象征、作品分析、量表测试等。
需掌握的基础:熟悉客体关系精神分析。
二,体验象征与分析
1,体验梦象征(对梦的象征分析)
2,体验心理投射实验象征(对投射实验的象征分析)
心理学是什么(心理学是什么意思)
成人怕黑是什么心理疾病,孩子怕黑睡不着觉,并非胆子小,焦虑、泛灵心理、暗示都是诱因
90后佛系爱情观:同居不吵架,分手不纠缠(吵架也不分手)
女人喜欢高的,矮个子女人有很多优点,男人也更喜欢,都是这4个原因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证书有用吗,想考心理咨询师的证书,有没有好的机构可以推荐
什么人喜欢雨天脑筋急转弯,益智脑筋急转弯(多题):下雨天不怕雨淋的是什么?不要想歪哦
成人怕黑是什么心理疾病,孩子怕黑睡不着觉,并非胆子小,焦虑、泛灵心理、暗示都是诱因
90后佛系爱情观:同居不吵架,分手不纠缠(吵架也不分手)
女人喜欢高的,矮个子女人有很多优点,男人也更喜欢,都是这4个原因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证书有用吗,想考心理咨询师的证书,有没有好的机构可以推荐
什么人喜欢雨天脑筋急转弯,益智脑筋急转弯(多题):下雨天不怕雨淋的是什么?不要想歪哦
清华教授:在这4方面狠管孩子,既锻炼能力又培养情商
40岁的巨婴,由于工作挫折患上了抑郁症,我还有救吗?
出现焦虑怎么办,这六个方法可以帮到你
焦虑症首选药五朵金花(治焦虑症的五朵金花是什么药)
现实中,这部国产剧的人根本住不到一起
趣测试网是一家符号国际标准的心理测试平台,心理年龄测试题来自哈佛心理测试题库,小测试数据仅供参考,具体视情况而定。
Copyright © 2018-2023 www.qceshi.com 心理年龄测试 保留最终解释权 - 网站地图 - 数据地图
发表观点(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