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的心理咨询看的好一点,如何寻找长程的心理咨询师?
导读那么如何寻找到一位专业和人格都有保证、能耐心陪伴来访者成长的咨询师,就成了许多朋友心中的疑问。在寻找长程心理咨询师之前,面对名目繁多的心理机构以及各心理平台的推荐,我想大家可能都会很茫然无措。一定在想,究竟谁更适合我呢?由于其独特的意义和价...
随着人们对心理学、心理知识的了解加深,越来越多的朋友都知道,心理咨询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完成的事,要达到自己的人格结构稳定的改变,远离痛苦,拥有平静幸福的心境,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要求短时间速成的脱胎换骨,必定伤人伤己、弊端重生。
那么如何寻找到一位专业和人格都有保证、能耐心陪伴来访者成长的咨询师,就成了许多朋友心中的疑问。
作为一位在心理咨询行业浸润多年,并且一直在接受个人分析(一种精神分析流派的长程咨询体验)的咨询师,我想用自己亲身经历以及所闻所见,来和大家分享——如何寻找一位长程的心理咨询师?
源网络,侵删
在寻找长程心理咨询师之前,面对名目繁多的心理机构以及各心理平台的推荐,我想大家可能都会很茫然无措。一定在想,究竟谁更适合我呢?
的确,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不仅仅是服务者和服务对象的关系,他们会在日后的工作中,建立起一种来访者从未曾体验过的关系和情感,更有一种深层的精神层面的沟通。
由于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来访者在选择咨询师的时候也就格外慎重了。
1、看颜值
我想在进行第一步的时候,来访者首先要看的是咨询师的颜值。
正所谓相由心生,在抛开所有的专业和头衔之外,最为关键的是一个人在和你打交道的过程中,这个人让你感受如何。如果一个人面相都不让你舒服的话,我以为果断可以不要。
因为一个人的脸上带有他(她)许多的信息,治国奇才曾国藩就写过一本相人之书《冰鉴》,可见一个人的容貌、体态、姿势是何等的重要。
大部分专业的知识都可以通过学习掌握,而一个人的个人的体悟、经历、人格都写在脸上、眼神中,这才是一个人最为关键的部分。
因为在你的具体咨询中,你是在和一个活生生的人打交道,而不是和心理学理论、教科书打交道。
所以眼缘是非常重要的,你若是遇见一个看着就不喜欢的人,还付钱逼迫自己向TA打开心扉,这个过程得多自虐啊。
而在这一点上,你要充分信任自己,不然你回想一下自己的人生,过去多少次因为不相信自己的感觉,而追悔莫及。
2、不要迷信传说中的专家和权威
随着心理咨询的日益普及,不少心理咨询大家、名家纷纷为人们所知和熟悉,这其中当然有许多德艺双馨的老师,如果能找到他们做咨询体验,当然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情。
但是,如果来访者执意认为自己的心理问题只有专家才能解决的话,这也属于自恋夸大的一部分,是需要到咨询环节中具体解决的。实际上,在心理咨询行业有很多默默耕耘甘为基石的老师,一样值得信赖。
另外在心理咨询行业中,并不是越出名的专家咨询效果越好,一些著述颇丰的老师都主动承认,如果是个体咨询的话,他们并不算十分厉害。
而在具体的咨询情境中,如果咨询师表现得非常权威和不容置疑的话,这个来访者是可以果断离开的,因为我们中国人大多的心理问题,都表现在缺乏自我,不能和权威和平相处。如果一个咨询师是有如上表现的话,实际上是利用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进行自我满足,真正好的老师非常平等抱持,容许你的情绪全面开放的,让你逐渐找到自身的力量的。
那种给你权威崇拜的咨询师,也许你暂时像打了鸡血针一样的亢奋,但时间一久真相自然会呈现出来。
3、了解咨询师的专业背景
在挑选到合自己眼缘的咨询师之后,接下来就是了解咨询师的履历、从业年限、擅长方向、案例督导时长和个人分析时长。
而在这其中,咨询师是否接受持续的督导,以及有没有做过个人体验尤其重要。督导是在咨询师的咨询过程中,与咨询师一起讨论关于个案的信息;个人体验即咨询师把自己当成来访者,到另一个咨询师那里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
要知道咨询师也是个普通人,不过是从事了这个行业或者考取了相关证书之后,就被称为“咨询师”。那么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咨询师本人心理健康到能够对别人的精神世界进行工作呢?
一个是参加持续稳定的督导。督导师是比咨询师经验更为丰富的心理咨询师,他可以及时的提出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一些问题,帮助他拨开迷雾,以便更好的帮助来访者。
二个是进行个人体验。咨询师只有经过个人体验,或者坚持做长期持续的个人体验,解决了自己成长过程的冲突、压抑、愤怒之后,就能更感同身受地了解来访者的创伤,做到包容、共情和价值中立。
目前全国考证的几十万咨询师中,持续进行督导和经过几十、上百小时个人体验的咨询师并不算多,如果碰到这样的咨询师,来访者一定要把握好。
随着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将来肯定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咨询师出卖的是自己的咨询时间,一个精力充沛的咨询师,最多一个星期只可能接待20个个案。
4、感受内在的匹配度
假如经过上述三个步骤之后,你已经挑选到了自己的咨询师,那么在前几次,是你自己感受是否和他(她)匹配的过程。
因为心理咨询里面,咨询师才是最终那个使治疗发生作用的工具。来访者需要和咨询师一起建立一种关系,在这个关系里面足够安全地去呈现你所有的自己。而咨询师会通过这个特别的关系,来让治疗发生作用。
倘若你一开始,无论什么原因,就觉得你不可能信任这个咨询师,不要理会你理智里面所想的:“大家都说这是个好咨询师,我应该试试”诸如此类的念头。果断去找下一个咨询师。
还有如果你感受到咨询师对你的情绪不够敏感、反应不敏捷、对你的痛苦不抱持的话……可以直接与咨询师讨论这一部分,看看咨询师的态度如何,是否能够接受你对他有情绪。
心理咨询与平时的人际关系不同的一个很大的方面,即是不用担心被咨询师“绑架”,可以把你的任何困惑开诚布公的讲出来,在这段关系里,你要相信自己拥有主导权,当你觉得咨询师的回应仍然让你感觉不适,你是可以主动提出希望终止咨询的。
5、长程咨询走多长,其实来访者非常关键
如果你在和咨询师的工作中,感受到咨询师对你的评价、挑剔甚至是轻视,这些都和你平时在人际关系中的感受非常相似,不需要顾及专家或者老师的身份,你可以表达出自己的困惑。
我们说一段咨询是否起效,最终的关键是来访者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和攻击移置到咨询师身上,而没有被咨询师还击,而是在其陪伴下向内探索,最终达到一种纠正性的情感体验,这才是一段起效咨询的开始。
来访者如果能主动完成表达这部分的话,实际上,对咨询师而言,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因为心理学前辈吴和鸣老先生曾经说过——咨询工作其实是“借位修行”,借着别人的苦难来修自己的慈悲心,而来访者面质咨询师的盲点恰恰可能是咨询师心中的一个暗角,此时两人照镜,互相照出彼此的话,此时才是一段真正充满人性的关系的开始。
6、长程咨询是一个越来越深入的过程
一段长程咨询,其实是来访者逐渐打开自己的一个过程。
也许来访者在开始的时候只是带着一些工作生活中的困扰来到咨询师面前,可是后来随着互动的深入,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多的盲点和模式,也变得对自己越来越感兴趣。
这个时候,想增加每周的咨询次数,延长咨询时间都是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国外很多长程咨询长达7、8年,一般的咨询也经常会达到2年以上,在这个过程中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为特殊和紧密。
我个人特别推崇的以精神分析流派的个体咨询,因为精神分析是在针对神经症的临床实践上发展起来的一整套理论与技术,在分析中对人的整个精神历史进行梳理,达到直面症状、重构人格的自我更新,非常深邃和细致。
源网络,侵删
如果你有幸开展一段长程咨询的话,你能逐渐感受到自己缓慢稳定而喜悦的改变,这对于当下痛苦而迷茫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段新的生命的开始。
最终,你会感谢你的咨询师,在你的生命中陪伴你的这一段时光,让你变得和过去大不相同,活出了更为丰盛的人生。
同济大学有一个抢课火爆的特殊课堂:心理工作坊
在同济大学,有一种特殊的课堂:黑板上没有PPT,老师也不是站在讲台上,而是和十几位同学围坐在一起,听音乐、画画、冥想、角色扮演、游戏互动、讨论分享……在看似毫不相关的举动中,通过艺术疗愈,心理助人。这就是同济大学心理工作坊,今年准备增设的主题是“生命故事咖啡馆”,这几天老师们正进行室外备课。
“心理工作坊,既不是一个教室容纳近百人的心理课,也不是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同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姚玉红教授介绍,心理工作坊每个学期初设立不同主题招募学员,比如恋爱工作坊、生命教育工作坊、禅绕画工作坊、正念冥想工作坊……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报名,每个工作坊每一期学员大约15人左右。
看似小小的工作坊,能量却不小。“几乎每一期都十分火爆,报名靠秒杀!”一些热门主题的工作坊,虽然只招15人,但往往报名超过四五百人,甚至接近上千名同学报名。同济大学心理工作坊负责人戴赟说,由于太过“火爆”,老师们又不得不开设了面向更多学生的体验课,有的课程甚至搬到了线上,让更多同学参与进来。
心理工作坊为何这么“火”?究竟上些什么内容?同学们反响如何?……带着这些疑问,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带你一起走进这些工作坊,来一次心灵相遇。
【我想靠近你】
“有时我看到身边的人正处于焦虑,或是陷入痛苦之中,我很想帮助他,但却不知该怎么做?”在同济大学心理中心的后台,经常会看到同学们类似这样的留言。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助人的动机和成分”,既有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刻,也有想要帮助他人的愿望。但是有助人的动机,还需要助人技巧和知识的支持,才能落实到有效的助人行为中。同济大学心理中心专职心理咨询师陆可心解释,心理助人工作坊有点特别,不是探索如何帮助自己,而是带领大家从自己的生命经验出发,掌握心理助人的技能,尝试帮助他人。
什么样的提问才有效?如何倾听?如何共情?……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在心理助人时,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倾听,不仅要听懂字面意思,还要从一些词汇中听出对方暗含的情绪;而共情,往往是先体会自己的情绪,再体会别人的情绪。“我们其实很难真正完全理解别人,只能通过猜测假设和反复跟当事人澄清来实现,要做出一种‘虽然不容易,但我还是想要理解你’的态度。”听完一段音乐,陆可心老师一边传授表达共情的方式,一边做示范说:“我感觉很悲伤,心里觉得‘堵得慌’,你是这样吗?”
“心理学的道理听着比较容易理解,但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要恰到好处地真正帮助别人,更不容易。”这是同学们的普遍感受,而在心理工作坊有更多实践的机会,并有老师的及时点评。
一场角色扮演开始了。人文学院心理咨询研究生高健峰扮演求助者焦急地说:“我最近情绪特别不好,快告诉我,该怎么办啊?”施助者则立即给出自己的建议:“去找老师倾诉,或者去运动一下吧。”看似合理的建议,但陆可心老师却点评,有时不要直接给建议,可以先共情地说:听起来你现在很焦虑哦,什么事情啊?“其实,有时施助者想着尽快帮他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但却适得其反。陪着他在情绪里待一会,再一起想办法,效果会更好。”陆可心老师解释。
课程结束时,大家围坐一起,土木学院本科四年级的牛同学悄悄为每一个成员准备了祝福明信片,大家一起回顾团体历程,依依不舍。陆老师收到的明信片上写道:“只有被回应的人才知道,平静但又有力的回应,多让人安心。”心理工作坊,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工作形式,因为纳入了更多的成员,使成员们认识到有类似困惑的人并非自己一个,降低了来访者求助时的孤独感,相似的经历或背景同样会促进团体成员间彼此接纳。就读于同济大学海洋学院大二的王唯一同学在明信片上写下:“整个工作坊很治愈,团体很温暖,也是给予自己力量的源泉之一。”
【最美的季节遇见最好的你】
“爱情是否来了?”“爱情是否还在?”“对于被爱,你感到高兴吗?”“拒绝爱时,你够果断吗?”“如何在爱的挫折中成长?”……同济大学心理中心周彬老师开设的“恋爱工作坊”已经连续开设四年了,几乎每一学期都很抢手,刚刚开放招募,几分钟就已经满员了。
有一次,周彬老师在上课时带来了两个乐器:空灵鼓和贝斯,让同学们弹奏。一开始,同学们并不会弹,一个音高一个音低,一个节奏快一个节奏慢,合作起来并不好听。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两个乐器是能合作出动听的音乐。“这其实就是磨合。人际关系中也是如此,并不是一开始就很默契,而是需要磨合。”周彬老师自然地引出了当天课的主题——恋爱的四个步骤:热恋、磨合、共存、共生期。
恋爱工作坊开设了四年,很多同学听完之后,又常常跑回来“蹭课”。“研究生和本科生的需求又不尽相同。”周彬老师介绍,本科生更多是对爱情的一种探究,他们可能需要更多操作性和观念性的引导,比如,如何表白?怎么去约会?第一次见男朋友的男闺蜜,要注意哪些?下雨天,怎么和男生合用一把雨伞?……而研究生的心理更成熟一些,更看重如何和她的家庭融合等方面。因此,恋爱工作坊会分不同的学生群体开设“爱情篇”和“家庭篇”。
让同学们在虚拟场景中,体会“恋爱”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颇受同学们欢迎的一种方式。
这是模拟男女生之间的第三次约会:男生当晚需要加班做实验,结束时间不确定,此时是17:45,女生下课,主动打给男生,约着一起吃饭。男生的不同想法,决定了他的不同回答。比如,如果男生对女生没好感,会直接拒绝;如果男生对女生有好感,但时间不行,男生可以表示因为时间不确定而抱歉,并主动约着下次见面的时间;而更有情商一点的男生,可能会主动帮女生叫外卖。“我原以为只有答应或不答应两种方式,却忽略了自己的主动性。”一位自认为是“直男”的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大二学生顾同学恍然大悟地不住点头。
“不少同学会为恋爱中的争吵而苦恼,殊不知,吵架是恋爱中的一门必修课。”周彬老师说,吵架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争吵,而要看到背后的需求,如果把它看成是一种高效的沟通方式,心态就会平和许多。心理工作坊可以在团体内交流的方式,丰富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团队所营造的社交氛围比“一对一”谈话的情境更接近真实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同学们把经验带回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也正是因为如此,恋爱工作坊时常会收到同学们的类似反馈——“按照工作坊上谈到的方法,我读懂了她,表白成功了!”一位数学科学学院大三学生在后台留言。
【禅绕画,艺术疗愈】
面对学业压力、海量信息、疫情封控,同学们难免会觉得焦虑、烦躁,此时他们正需要来一场“心灵的放空”,聚焦当下,让心情放松。张菁老师开设“禅绕画与心理放松”工作坊也有五六年了,让同学们在简单的一笔一画中放松心境。
禅绕画是2005年美国一对夫妇开创的画法,被誉为来自美国的心灵艺术。大家在设定好的空间内,不断重复简单样来创作出自己心怡的作品。禅绕画轻松有趣,一支笔、一张纸,随时随地都能画,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还可以用来舒缓压力,练习专注力,整个过程,让人慢慢静心下来,所以也被称为“头脑瑜伽”。
“禅绕的世界里,没有比较,没有对错。”张菁老师说,“跟着自己的感觉去画,尝试着放下评判,认可每一个当下的发生。我们将注意力放在作画的过程中,而非结果。”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联想到任何都可以随时分享。曾经一位艺术与传媒学院的韩同学边画边低声轻语:“画着画着更难受了,因为我联想到前不久的失恋。”张老师温和地说:“就让这种感觉出来吧,不用刻意去调整。难受的、欢喜的,都让它们自然呈现,我们对这些情绪多一份觉察,也对自己多一份关照。”掩藏在内心深处的情绪,有了一个出口,疗愈正慢慢起效。“每周都很期待这一放松时刻,跟着老师放松紧绷的神经。先是互相聊天倾诉最近的压力和情绪,然后跟着老师一笔一画整理自己的心情,感觉收获很多,放松很多。”土木工程专业周同学在后台留言。
同样能让人集中注意力、放松心情的,还有王乐实老师开设的“正念冥想工作坊”。正念,是使人的放松、舒缓压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上海封控期间,一些同学出现了睡眠障碍,每天睡前半小时的“正念练习”,先把脑子里的杂念扫除,身体和脑子都放松了,就能睡好了。
随着一声空灵的颂钵敲击声,正念练习开始了。
“把意识集中在呼吸上。悠长的吸气,腹部微微隆起,感觉到空气填充整个腹腔……仿佛要将今天的烦恼一同随呼气排出身体。”“这时,是否有一些思绪飘了过来,也许是对这种静止状态感到陌生?或者开始评价自己或者评价别人。接纳这些念头,不要去阻挡它们。”“在这里我们稍作停留,我将把空间留给你自己。一起享受几分钟的安静,但请尽量地保持对自我的觉知。”……在网络的一端,王乐实老师用舒缓、轻柔的语调慢慢引导大家;而在另一端,同学们则闭上双眼,在老师的引导中慢慢做着动作,渐渐从繁杂的海量信息中被“拉”出来,远离焦躁的心态。
原本只打算做7天的“正念练习”,由于学生们反响特别好,又增加了一轮,同济嘉定校区有超百人在线参加。海洋学院的赵可一同学说:“没有形式和套路,让人十分放松,真正地帮助到了我。”来自设计创意学院的孙同学,那段时间苦于没有设计灵感,她告诉:“每天在那半小时的时间里都能收获到平静,能放下一整天的事,专注于自身,感受自己的身体,感受自己的情绪,是一个每日内省的好方法。”
正念,其实就是引导同学们聚焦当下,自己正在经历的过程,而不要被没有发生的事情所忧虑。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钱一铭同学感叹:“近来,越发不能坦然对待自己的想法,胡思乱想。七日正念体验之后,也重新感知了安静的心灵力量。”有的同学经过正念练习后,混沌的脑袋变得清醒,“让自己缓和一下,清空一下大脑,进入到下面的学习。”海洋学院的赵可一同学说。
(文中均为化名)
栏目:徐瑞哲 题:同济大学供
:作者:李蕾